動”與“靜”是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兩種表現形式。在思維本體學的實證中,在從現在這種思維狀態進入高級思維狀態的實證中,我們必須首先進入“靜”的狀態,並以“靜”為基礎才能繼續向更高一級的思維狀態實證。
但要注意這裡的“靜”是“專注的靜”,而不是一般認為的幽靜的靜或寂靜的靜。這種專注的靜,是建立在專注的基礎上,雖然是靜,但因為專注的原因,因而並沒有靜的體驗。因此在實證中,如果你有靜的體驗,如果你覺得靜很美好、很悠閒、很舒適,那麼一定處在一般的靜中,而不是專注的靜,不符合實證的要求,需要進行調整。
怎樣才能進入“專注的靜”呢?“專注的靜”是結果,根據條件論,它也是建立在條件的基礎上,只要能找到它的構成條件,只要能讓它的構成條件形成專注,自然也就進入了“專注的靜”。
“專注的靜”既是一種物質境界,也是一種思維狀態,我們通過專注的放鬆身體和專注的放鬆思維兩種方法進入專注的靜。
A 放鬆身體:
用改變身體物質狀態的方法入靜,主要是使用放鬆的方法。由於我們需要的靜是專注的靜,因此這裡的放鬆是專注的放鬆。
怎樣才能專注的放鬆呢?
身體上有許多肌肉群,其中某些肌肉群是輔助和強化邏輯思維的,這就是“身體對思維的回應和相應”。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眉頭的肌肉就是輔助邏輯思維的。身體上類似這樣的肌肉群還有很多。我們需要一一發現,一一放鬆。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肌肉群是分層次的,隨著放鬆的深入,處於深層次緊張狀態的肌肉群會被發現,這些肌肉群其實是最關鍵的,隨著這些肌肉群的發現和放鬆,你會一下子進入一個高層次的靜中。
由於肌肉群是分層次的,因此放鬆也是分層次、分步驟的。一般情況下,放鬆要按照先明顯,後隱蔽;先近後遠的原則和步驟完成“專注的靜”這一實證基礎。
1 先近後遠
就先近後遠這個原則來說,哪是近?神經中樞在哪裡,那裡的部位就是近,那裡的部位對思維的強化作用就比較明顯和強大。我們的思維是遍一切處的,但因為使用這個身體,就一定要受這個身體基本構造的影響。神經中樞就像中央處理器,一切資訊都要在這裡處理,因此我們往往會認為大腦就是自己,我們藏在大腦裡。我們把神經中樞當做了自己,其實如果神經中樞在屁股上,我們一定會認為屁股是自己,自己藏在屁股裡。
神經中樞思維非常活潑,這裡的肌肉群也就更加發達,也就更能如意的隨心所欲的輔助和強化思維,因此我們要首先放鬆神經中樞附近的肌肉群,也就是頭面部的肌肉群。這些部位的肌肉群對思維的回應最明顯、最強、最早和最自如。比如眉頭肌肉、臉部肌肉、口唇四周的肌肉、鼻子等等,不過因為手和心最相應,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把手、胳膊、肩膀作為優先觀察的對象。
在放鬆中要注意放鬆是專注的放鬆、重複的防松,一定要專注地、細心地、柔軟地、耐心地體會這個放鬆的過程。
2 先明顯後隱蔽
在放鬆中,要優先查找身體上那些比較明顯的回應點。比如在先近後遠的防松過程中,如果你發現正在觀察近部位的時候,突然遠處有一個部位很活躍,比如腿的疼痛,這時候就要本著先明顯後隱蔽的原則,先觀察腿痛。
等把身體上比較明顯的回應點都消滅了,接下來就要觀察比較隱蔽的緊張的肌肉群。隱蔽的肌肉群的緊張往往不容易被發現。這些肌肉群往往需要專注的靜達到一定程度才能被發現,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肌肉群是對實證影響最大的,如果這些肌肉群的緊張能夠被發現和被放鬆,那麼我們的思維一下子就能達到一定高度。
怎樣才能發現這些隱藏很深的肌肉群呢?我們需要培養更強的專注、細心、耐心,我們往往通過觀呼吸來實現這些目的。
呼吸是我們比較容易覺察的,呼吸同樣也是肌肉群運動的結果,輔助呼吸的肌肉群的放鬆往往比較容易,能夠培養更強的專注、細心、耐心,因此呼吸如果觀的好,就會很輕易的發現其他隱藏的緊張。
對呼吸的觀察,對呼吸肌肉群的放鬆,其實是在思維上下功夫的,因為呼吸是結果,呼吸的改變是呼吸構成條件改變的結果。呼吸的構成條件是呼吸肌肉群和思維。由於心物是一體的,放鬆思維自然就放鬆了肌肉群。為什麼這裡不直接放鬆呼吸肌肉群呢?那是因為直接放鬆呼吸肌肉群有一定難度,而這時候通過放鬆思維來放鬆肌肉群就容易多了。
怎樣放鬆思維?下文還要詳述,這裡僅僅談一下怎樣在觀呼吸中放鬆思維:
在這裡我們要做的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干擾呼吸了,如果干擾了,那就放下,不要干擾。但這裡所說的“放下”,並不是要你轉移注意力。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拿獵人捕捉兔子作比喻。兔子是一個很敏感的動物,對它很細微的威脅它都能感覺到,然後撒腿就跑。因此,聰明的獵人總是先麻醉兔子的注意力,讓它認為獵人根本沒發現它。所以,獵人就在兔子的周圍一圈一圈地轉,漸漸縮小包圍圈,但一方面又好像把注意力放在別處,這樣兔子就覺得這個人並沒有發現自己,並不是沖著自己來的,而是在散步,於是它就很放鬆、很自在地享受自在。其實獵人眼睛的余光一刻也沒有離開兔子,心中更是清清楚楚著兔子的一舉一動。等到包圍圈收縮到很小的時候,獵人就會一下子撲上去,把兔子壓在自己身下。對待呼吸,我們就要像這個獵人,一邊提心吊膽,防止嚇跑兔子,一邊還要裝出有意無意的很自然的樣子。如果能夠做到這些,觀呼吸是很容易的,放鬆呼吸肌肉群同樣是很容易的。
然而,我們有的初學者並非如此,他們往往一刻不停地在那裡干擾呼吸,十分在意呼吸長、呼吸短,十分在意呼吸粗、呼吸細。結果把這個兔子嚇得胸悶氣喘,緊張難受,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所要做的其實是改變呼吸的構成條件,這才是目的。
“靜”與“專注的靜”、“放鬆”與“專注的放鬆”的鑒別:
為了加深和加強對“專注的靜”的理解和實證,我們需要瞭解一下一般人是怎樣進入一般的“靜”的:
社會上一般人也是通過放鬆的方法入靜的,他們在放鬆中同樣會不由自主會在以下兩方面進行放鬆:
§ 思維 讓思維處於失作用狀態,心處於信馬由韁、閒庭信步的靜境中;
§ 身體 身體所有的肌肉群同樣處於失作用狀態;由於在體驗放鬆的美好,所以無法發現深層次肌肉群的緊張狀態;
這種放鬆屬於催眠的放鬆,在這種狀態下,很快處於催眠的細昏沉中,不會對任何特定的固定的思維物件形成持續的專注,最多保持留意、注意,無法形成高度的清明的專注。在這種狀態下,覺知力不強,完全受境界的擺佈,沒有自主性,屬於夢境,不符合實證的基本要求,甚至嚴重障礙實證。
與之相反,思維科學實證中的放鬆應該是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事實上,只有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才是真正的放鬆。
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這好像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其實不是這樣。我們身體的肌肉群,有的是管運動的,有的是強化邏輯思維的,是進行邏輯思維時需要調動的肌肉群。這些強化邏輯思維的肌肉群,是我們放鬆的物件。而那些主管運動的肌肉群,比如腰部等處的肌肉群,則沒必要放鬆。這些地方的肌肉群處於作用狀態,往往有助於思維的專注。很顯然,在這裡思維並不是完全失去作用,處於催眠狀態,而是不進行意識活動,但處於專注中。如果和上面催眠術的放鬆做一對照,你會發現:
§ 思維 處於專注中;
§ 身體 僅僅放鬆那些強化邏輯思維的肌肉群;
經過對照,很容易發現二者之間的區別。尤其重要的是,隨著專注的持續,執著心減輕,思維會放棄對身體的執著,完全失去身體的感覺,從而讓身體處於真正的放鬆狀態。因此,只有建立在專注基礎上的放鬆,才是真正的放鬆。
B 放鬆思維:
我們通常人都是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忙碌的生活讓我們經常處於緊張中,因此放鬆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是不可能緊張的入靜的。
放鬆思維需要經歷幾個過程:
1. 放鬆外源性思維:生活中那些外來的強烈的干擾,會把我們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過去,讓我們的情緒處於波瀾起伏中。這些因素、這種思維狀態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這也是我們首先要經歷的放鬆過程;
2. 放鬆內源性思維:生活比較悠閒的人,或者做機械重複勞動的人,比如織毛衣等,他們往往會在心中不停的聯想,走神就屬於這種情況。這種相續性思維狀態一般不容易被發現,因為絕大多數人會覺得這種狀態比較美好,他們會不知不覺地享受這種狀態,有的人還會邊聯想邊不由自主的發笑。這種內源性思維狀態是對實證危害最大的,也是最需要警惕的。
3. 放下希望性思維:在上述兩種思維狀態解除後,在選擇性專注的作用下,我們會不斷尋找感興趣的東西,我們會不斷產生各種希望,這就是希望性思維,這種思維往往很難發現,也是導致絕大多數人實證失敗的主要因素。這種思維是需要高度警惕和及時破除的。
專注的靜:當希望性思維也被及時覺知和破除後,我們就進入專注的靜。由於專注和靜是矛盾的,因此專注的靜往往是不穩定的,是容易退失的,是容易產生煩的;當這些情況產生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下一階段實證了。
由於心物是一體的,同時由於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因此放鬆身體和放鬆思維往往是交叉進行的。
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需要把實證的重點放在專注上,而不能放在對靜的體驗上。當你感覺到美好時,要高度警惕,立刻放棄。心中一定要明白,對美好境界的體驗就是對專注的破壞。對美好境界的體驗和追求是危害非常大的念頭,是必須警惕和破除的念頭。
綜合放鬆過程:
1 身體放鬆與思維放鬆交叉進行
在放鬆中,要牢記心物是一體的,一種方法不容易放鬆了,就用另一種方法放鬆,要機動靈活的調整,不要執著於一種方法,結果產生審美疲勞;
2 反復放鬆
在靜沒有穩定之前,已經放鬆的肌肉群和已經放鬆的思維還會重新悄然緊張,這就需要及時發現及時放鬆,放鬆過程是一個反反復複放鬆的過程,不要期待畢其功於一役,一定要認識這個反復放鬆的客觀規律,並尊重這個規律和應用這個規律,獲得最後的成功。
要點:
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我們都要專注的去體驗和完成,而不要體驗靜境的美好。如果我們體驗靜境的美好,我們將進入一般的靜中,而不是進入專注的靜。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很多人在實證中就是因為無法準確把握這個要點而失敗的,因此一定要牢記:專注的靜要把重點放在專注而不是靜,不去體驗靜的美好,不去體驗輕鬆感。一旦發現自己感覺到心境很美好,要馬上告知自己這是走神了,這是在向靜中走神,要及時重新培養專注;
深層次肌肉群的放鬆是突破身體這一關的關鍵:
由於肌肉群的放鬆是分層次的,那些容易被發現的淺層次的肌肉群的緊張其實並不是障礙我們實證的關鍵的肌肉群,反而是那些不容易被發現的深層次的肌肉群的緊張才是實證獲得突破的關鍵。但這些肌肉群的緊張卻不是容易被發現的,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放鬆自己的思維,讓思維達到一定狀態才能發現這些關鍵的肌肉群。
“靜”的層次:
“靜”是思維本體學的實證中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靜”根據專注與否分為“專注的靜”和“非專注的靜”:
“非專注的靜”就是不專注的放鬆帶來的靜,這種靜也分為很多層次:
1. 比如睡眠,屬於深度的靜;
2. 細昏沉屬於淺層次的靜:光感差、黑灰境界、困倦感重;
3. 美好的清明的靜,比如繪畫、聽音樂等得到的那種美好的清靜:光感較強、彩色境界、輕鬆美好;
“專注的靜”按照專注和靜的比例的不同也分為很多層次:
1. 靜大於專注:特徵比美好的清明的靜要強一些;
2. 靜和專注基本均等:光感較刺眼、彩色境界且清晰度較強但不穩定;
3. 專注大於靜:光感刺眼,極不穩定,閃爍;原理是專注打破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