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呼吸和觀手,我們完成了氣機的充盈和氣機的調動,這樣,一方面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使部分疾病得以解除,另一方面由於身體這種物質得到改變,根據心物一體理論,我們的思維此時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相應改變,這就從心和物兩個方面為下一步在實證上的突破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實證思維各個狀態的基本途徑:
我們的思維由思維本體和思維物件構成,比如當你在回憶小時候夥伴們遊戲的事情時,正在回憶的“你”就是思維的本體,小時候的事情就是思維的物件。下面我們來分析思維的本體:
我們曾經畫了一個雙層燈籠來解說思維的各個狀態。燈籠裡面的蠟燭代表思維的根本狀態,外面的兩層燈籠紙代表思維的衍生狀態。裡面的那層燈籠紙是綠色,代表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外面的那層燈籠紙是黃色,代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燭光在向燈籠外面走的時候,首先穿過裡面那層綠色的燈籠紙,染上綠色,也就是夾雜進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接著燭光會穿過外面那層黃色的燈籠紙,進而又染上黃色,也就是有加入思維的相續性。我們平常人就生活在燈籠外面黃色和綠色的混合光裡,也就是生活在思維的三種狀態的雜合光裡。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我們的思維總是和具體的人、事、物相結合,並展開邏輯聯想。在這個狀態,燭光和綠色燈籠紙相結合的綠色燭光構成了思維的本體,也就是說思維的根本狀態和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相結合,構成了思維本體。在這裡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主要指的是抽象分別狀態裡的第一個念頭“我”,因為其他念頭都是在這個念頭後產生的,換句話說就是思維的根本狀態和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裡面的第一個念頭“我”,構成了思維的本體,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我想”、“我說”、“我認為”、“我的”等站在“我”這個思維的本體認識問題。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思維的本體由思維的根本狀態和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裡面的第一個念頭構成。當對思維的本體有了科學認識後,我們就能夠看到某些書籍的錯誤,我們將在適當的時候專門談論這些問題。
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思維由思維本體和思維物件兩部分構成,因此,當我們要實證思維的各個狀態時,我們只能從這兩個方面下手,也就是說,所有實證的方法只能分為兩大類,一類著眼于思維的物件,一類著眼于思維的本體。
著眼于思維的物件:由於我們平常人總是被動的跟著思維的物件跑,終日生活在是是非非的思維的事相續狀態裡,因此,當我們著眼于思維的物件時,我們事實上是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下功夫,是住于思維的某一個具體物件、具體念頭;比如觀慢動作、觀花朵等
著眼于思維的本體:由於思維的本體總是和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中的第一個念頭“我”緊密結合,因此,當我們在思維的本體下功夫的時候,我們事實上是在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下功夫,是在思維的第一個念頭下功夫,是住于思維的第一個念頭。怎樣操作呢?首先我們必須培養覺知力,也就是說,當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自己在說話;
當我們走路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在走路;
當我們高興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在高興;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在生氣;
當我們喜歡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在喜歡;
當我們走神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在走神;
當我們瞌睡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在瞌睡;
。。。。。。。。。。。。。。。。。。。。。
總之,我們首先要有非常敏銳的覺知心,只要你能經常保持這種敏銳的覺知力,那麼你就是住于思維的本體,你就是住于思維的第一個念頭。
當然,要讓自己長住于思維的第一個念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的心跟著具體的有誘惑力的念頭奔波的時間太長了,要讓它回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人會感到很難很難,幾乎無法正常生活(其實常人的正常生活就是流浪在思維的事相續狀態)。心就像草原的野馬,突然把它拴在馬樁上,它會又踢又咬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新的生活將會在陣痛中降生。
二、實證思維各個狀態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1、心相應 只有與思維根本狀態相應,才能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由於思維根本狀態無法用語言文字表述,因此,只能相似的在這幾個字上體會:空、細、懸、深、柔軟、大悲等。只要能夠與思維根本狀態相應,就能回歸思維根本狀態;
2、境相應 就是與定中的境界相應。在定中,我們看任何事物都是極其清晰、極其親切。這種清晰,就像高清圖片那樣攝人魂魄;這種親切,幾乎要達到融為一體。只要能夠與定中的境界持續相應,就能夠來到定中,讓思維達到一個新的狀態;
3、短促突破、善於總結、積點成面、漸至成熟、靜候佳音:有的同志總認為每天坐一下,時間長了就能夠把思維提高到一個高層次。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於業餘人士來說並不是很好的,因為這種完成任務式的實證,並不能保證在短時間內得到突破,而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突破,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思維高層次狀態的快樂,那麼你必將會被滾滾紅塵中的各種誘惑拉走,所以我們強調短促突破,也就是在實證中要盡可能的保證每次都能有進步。同時,要及時總結、善於總結,這是非常重要的。在實證中,如果某一次你很用功,那麼這一次你就可能有所突破,你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思維狀態,這時候一定要及時總結,要牢牢抓住這稍縱即逝的閃電,仔細體會當時是怎樣突破的?心當時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況?要把這些經驗牢牢記在心裡,下一次就在這些方面用功,讓心相應,讓這些經驗重現,這樣就能較快熟悉回家的路。怎樣積點成面呢?就是能夠把偶爾出現的那些珍貴的經驗連起來,隨著經驗的增多,這些一次一次,一點一點的經驗,就會連成片,連成回家的路。這是很關鍵的,如果不善於總結,不能夠經常總結,那麼就會讓珍貴的經驗稍縱即逝,你將長期無法突破。當經驗成片,你已經能夠找到回家的路時,接下來就要熟悉它,記住它,漸至成熟。這就要求我們要在這條路上來來回回多走幾次,尤其是在介面上。我們從思維的一個狀態來到另一個狀態,往往會有明顯的不一樣的體驗,這種介面處的體驗是最關鍵的,一定要反反復複進行多次,認真體會,牢牢記住。比如從現在這種思維狀態進入定中,你會有明顯不一樣的體驗;比如從思維的衍生狀態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你同樣會有明顯的不一樣的體驗;比如從思維的根本狀態出來,進入思維的衍生狀態,你同樣會有明顯的不一樣的體驗;比如從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進入思維的事相續狀態,你同樣會有明顯的不一樣的體驗;比如當身體的感覺重新升起,你同樣會有明顯的不一樣的體驗;如此等等,每當你有了不一樣的體驗時,你一定要注意,這是最關鍵的地方,一定要在這些地方反反復複的多出入幾次,熟悉它,牢記它,掌握它,應用它。等到對這一切都能夠非常熟悉的時候,你就能夠經常來到定中,達到思維的高層次了,接下來就是靜候佳音,靜靜地等候合適的外部因素,讓它打破這種心的沉醉,讓心一下子活潑起來,這樣你就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了。
4、從根本處下手:我們在觀某些思維物件的時候,比如觀花、觀荷葉,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剛開始的時候,你只能在粗大的面上觀,慢慢就會由面到線再到點,逐漸向細微處深入。有入定經驗的人,他在下一次入定的時候會直接在細微處下手,讓心處於清明、專注、柔細中,一上來就讓心靠近定的介面,這樣就能很快入定。當我們觀察動態的思維物件時,比如觀察寫毛筆字的慢動作,到了高級階段,你會發現只有要動的那種意念,但卻不能真正動,僅僅只是保持那種將動的趨勢,引而不發,所以有經驗的入定者,他會一上來就向這個方向努力,讓心相應,靠近這個定的介面,這樣很快就能入定。總之來說,沒有入定經驗的初學者和有入定經驗的人在入定的時候是有所不同的。沒入定經驗的人往往是等,在等待中不知不覺地入定,有入定經驗的人往往是在根本處下手,在介面處下手,讓心相應,讓心處於將入定的那種狀態,這樣就能很快入定,因此
要在根本處多體會,多熟悉,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