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物一體理論即是实證的基礎,也是實證的根本目標,心物一體就是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就完成這一點。之所以能夠成為理論基礎,那是因為在沒有這種理論產生之前,它就已經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它必須有這樣一個條件。不是說這個理論的結果作為一個基礎,這是不可能的。必須是這個理論沒有形成之前,它本來就具有,具有這種情況,然後它才可以成為基礎的。這就是我們過去能夠憑著本能,不知不覺證入心物一體狀態,從而發現了這種原理,從而能夠證實,我們平時就處於心物一體狀態,這樣「心物一體」才能成為基礎,這是很關鍵的一點。不能說你根本沒有的東西,或者創造一個,然後成為基礎,這個是不可能的。
「心物一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瞭解「思維具有物質屬性、物質具有思維屬性」,不能用平時的那種物質的觀念和平時的那種思維的觀念去認識思維和物質。平時我們就認為「思維是精神的,物質才是真實的,精神一定是由物質產生的」,這是一般人在現在這種狀態他所產生的觀念,這種觀念的產生有其根本原因,這就是下面所分析的。
第一,「心物一體」的科學性。
①從現代科學來看,現代科學對物質的認識,雖然還不究竟,但是它畢竟有所認識,量子力學已經在這方面有所認識,物質的觀察與被觀察關係的描述,雖然量子力學的認識還是很淺薄的,但是畢竟有所進步了。
②通過條件論的分析來認識,如果思維是由物質產生的,那麼思維當然是虛假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是虛假的,這又是不可能的;如果物質是有思維產生的,那麼物質也是虛假的,那麼這些物質又該怎麼解釋?所以,最終思維和物質是同一個源頭、同一個根本,思維具有物質屬性,物質具有思維屬性,我們既不能否認物質也不能否認思維。③通過實證實驗來印證,人們平時對思維和物質的認識,都是靠邏輯推理的,心理學、哲學等等都是靠邏輯推理去分析的,但是佛教對心物關係的認識,不是依靠推理,佛教歷來是反對這一點,歷來是靠實證的,只有實證才是最根本的,必須由實證驗證,嚴格驗證,然後才能證實,才能做為依據、做為真實。
第二,「心物一體」的特性。
①「心物一體」具有絕對性和嚴格性,也就是說無論在任何狀態下,心物都是一體的。這一點我們在實證中也是要經常應用的,也就是一旦發現思維方面出現問題,你要馬上考慮到在物質方面一定會出問題,或者發現物質方面表現出哪些問題,你一定要反過來知道是在思維方面一定會出現問題。比如說,在氣機的運行過程中,在我們體驗身體的微觀物質過程中,比如說暖、或者氣機的反應、大小周天等等、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物質方面出現問題,你要馬上知道是思維方面出現了問題;反過來在思維方面出現問題之後,要立刻想到物質方面一定會出現問題,在這兩者之間就這樣來回的調整。
②心物一體的自由性。這就是我們可以自由的使用各種狀態。我們可以自由使用任何的思維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自由的使用任何的物質狀態,可以自由的和任何的物質保持心物一體。
③同一物質具有心物一體的相容性。這個大家可能平時不是非常瞭解,因為我們平時就是生活在這種宏觀狀態,對微觀狀態不是非常瞭解,所以不瞭解它的心物一體的相容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個世界上唯一真實的物質就是如來藏。我們把這個如來藏假如用一支鋼筆來表示,把鋼筆放在前面,放在你的眼前你看,處在不同思維狀態的人,去看這支鋼筆的時候,它將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形態。我們現在只能使用的是這種宏觀的狀態,也就是我們去看如來藏狀態的時候是這種宏觀狀態,我們身體裡面同樣還有如來藏狀態,也就是根本的物質狀態,我們現在只能使用這種狀態。然後處在其他思維狀態的人,他能使用另一種狀態,就是微觀物質狀態。然後更高層次的人,他們又能夠使用其他更高的狀態。釋迦牟尼他們能使用思維的根本狀態。也就是說同樣是這個身體,它分為一個一個狀態,處在不同層次的人,使用不同的狀態。也就是說你現在的身體,並不是你一個人在使用的,諸佛也照樣使用,諸佛以一切相為相。所以,這個就是要瞭解身體它的相容性、它的共性。
瞭解相容性、共性之後,還要瞭解一點就是,我們只能使用一種思維狀態,因此我們只能使用一種物質狀態,不可能同時使用兩種思維狀態,也不可能同時使用兩種物質狀態。這樣就會有個好處是什麼,舉例來說,比如生病,我們現在宏觀物質狀態表現出一種疾病的表現了,得了癌症,得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病,根本沒法治好,但是由於我們只能使用一種狀態,因此我們可以不使用這種狀態,我們使用微觀狀態。一旦我們證入微觀狀態,那麼宏觀狀態癌症這種病,無論它多麼疼痛,它瞬間都會消失的無形無蹤,就決不會出現疼痛。這是對於解決疾病問題有個影響,有個好處。
對於證實也是這樣的,我們很多人都想體驗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那麼很簡單,你只要放棄宏觀物質狀態,那麼馬上你就會進入微觀物質狀態,因為你只能使用一種狀態。所以對於我們實證來說,你怎樣進入微觀物質狀態,用兩個字就可以了,那就是「放鬆」。所謂的放鬆就是放棄宏觀物質狀態。放棄宏觀狀態之後,微觀物質自然就會展現,所以你想體驗身體的暖、酥暖,你想體驗身體的氣機、大小周天的變化等等,你僅僅只需要放鬆就行,不需要去追求,你一切的追求都是錯誤的,你的追求是一種宏觀思維狀態,也就是與這種宏觀物質對應的思維狀態,越追求越不可能有,所以就是放鬆、放下。一定要瞭解它的最基本的原理,瞭解之後,你就能堅定不移的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也就是說潛意識將引導你朝這個方向去持續的用功。要不然你的實證就是瞻前顧後的,一會兒你放鬆,放鬆之後又說哎呀我要追求微觀物質,這樣搖搖擺擺,搖擺不定的。就像我們瞭解條件論之後,那你就知道,「放鬆、放下」是條件論最基本的原理,也就是通過放下兩個字,可以獲得實證的進步。證實沒有什麼高深的,就是這樣很簡單的——放鬆、放下。
第三,心物一體的分類。
「心物一體」分為整體的心物一體和局部的心物一體。整體的心物一體,這是高級狀態的,在沒有選擇性思維的作用下,我們可以同時和很多物質保持心物一體,同時也就是心物一體的面積比較大,普遍性的心物一體,山河大地同時作為你的身體。但是在現在這種狀態,在選擇性思維作用下,你只能選擇局部,選擇局部作為你的身體,也就是心物一體,這是種局部心物一體。要瞭解心物一體的兩種表現,一個是整體心物一體,一個是局部心物一體。
在整體心物一體裡面,又根據層次的高低分為穩定和不穩定的。在低級狀態是不穩定的,包括欲界定狀態,都是非常不穩定的;在高級的狀態才是穩定的。穩定的情況下,它表現的面積更大。之所以能形成穩定的狀態,那是因為處於如來藏狀態或剛從如來藏狀態出來,然後就處於穩定的狀態,相對穩定的狀態。
第四,「心物一體」和「心物對立」的關係。
心物一體和心物對立的關係,這是解決我們平時人的疑問的。平時人總認為心物是對立的,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心物對立建立在心物一體的前提下。我們現在和身體是心物一體的,然後我們用身體去觀察其他物質的時候才和其他物質是一種對立的關係,也就是說,那種對立的觀念,是建立在心物一體的基礎之上。假如我們無法和身體保持心物一體,那麼就不存在這種心物對立。假如我們無法和身體保持這種心物一體的關係,那麼心物對立將成為一種絕對的心物對立。平時的心物對立的觀念都是建立在心物一體的基礎之上的。
第五,心物一體的能力。
因為我們能自由使用各種思維狀態和各種物質世界,因此「心物一體」它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有幾個表現:
①心物一體的範圍,有的就是能夠以山河大地為身體,有的人只能以很小的範圍為身體,我們大家只能以現在這個身體為身體,就是你的能力達不到,心物一體的範圍你達不到。範圍只所以達不到,那是因為選擇思維的原因。選擇思維建立在執著心上,是執著心的一種表現、一種功能。所以執著心越強,那麼選擇性思維越強,這樣就必然導致心物一體的範圍越小;執著心越小,選擇性思維不發生作用,那麼這時候你就能夠和普遍的、大面積的、大範圍的物質保持心物一體,也就是同時以山河大地為身體。這是心物一體的範圍。
②心物一體的穩定性。如果執著心比較強,反向選擇性思維比較強,那麼心物一體穩定性將達不到、將容易退失。比如有的人也證入禪定中,但他不穩定,很容易退失。尤其是欲界定,欲界定這個地方更不穩定,更容易退失。這就是說我們的實證要使心物一體達到穩定的狀態,就必須減弱執著心力,必須使選擇性思維不發生作用。
③心物一體的自由性和非自由性。自由性和非自由性,我們平時就可以體會得到,比如你現在使用這個身體,你能自由的脫離嗎?咱們平時說的解決生死是「坐脫立亡」,所謂的坐脫立亡,就是你能夠自由的使用這個身體嗎?自由的放棄這個身體嗎?你做不到的,這自由性達不到的。高級禪定中人可以,就是一會以樹為身體,一會以石頭為身體身,這個不想用,再用那個身體,隨隨便便的選用,這就是在物質的境界上先達到心物一體的自由性。當然最自由的狀態只有如來藏狀態,如來藏狀態既可以使用這些物質,也可以不使用。一般的禪定達不到,一般的禪定你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選擇某些物質去必須和它保持心物一體,你無法脫離物質。比如一般的禪定中,就像我們現在一樣,你睜眼,你就必須看到物質,你無法不看到物質,你必須去體驗這個物質世界,你不可能單獨以思維的形式存在。在如來藏狀態不是這樣的,如來藏狀態可以離一切的相,單獨的以思維的形式存在。也就是這種心物一體的自由性,還表現在能不能脫離相,能不能離開一切的相,這是其中一個方面。這種能力,也就是離一切相的能力,只有在如來藏狀態才會有,也只有在佛家裡面有,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屬於心物一體自由性裡面的一項內容,如果這項內容達不到,那麼心物一體並不具有真正的自由性,雖然你能從一個物質到另一個物質,但這同樣是在生死中奔波、在生死中流浪,並不具有真正的自由性。所以,要瞭解心物一體的自由性,它的不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