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和能量是互相轉化的,物質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物質僅僅是人們的錯覺。在思維的根本狀態,心物是一體的,思維和原始能量是一體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的東西。正因為二者是一不是二,所以當其變化的時候是同時變化的,而不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不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不是誰生成誰的問題。因此,當能量進入衍生狀態,也就是當能量進入物質狀態,以物質的形式存在的時候,思維同時進入衍生狀態;反之依然,二者是同步的,是不可分離的。所以,東方哲學指出:心生則種種法生。這似乎讓人覺得好像是唯心主義。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東方哲學建立的基礎是實證,也就是說用嚴格的實驗為生產生活服務。但當時甚至今天的科技水準,還遠遠達不到高度發達,因而人類根本沒有能力改變物質,根本沒有能力讓物質世界達到一個高的層次;如果科技能夠高度發達,能夠通過科技手段讓物質世界一下子達到一個高的層次,那麼很顯然,思維同樣會立刻達到一個高的層次,因為二者是一體的。到了那時候,人類提高思維層次就會變成一件極其容易的事情。但到了那時候你可能又會說:物質產生思維。這同樣也是錯誤的,因為嚴格的實證已經證實心物是一體的。
正是因為無法從改變物質世界下手,從而達到提高思維層次的目的,所以人類就從改變自己的思維狀態下手,從而同樣能夠達到進入高層次物質狀態也就是物質世界的目的。怎樣改變自己的思維狀態?千百年來,人類摸索出了一整套嚴密的可行的實證體系,這就是思維科學實證體系。
思維科學實證體系按照實證的切入點,分為兩大體系:
§ 第一 直接從調整思維狀態著手:這種方法需要建立在極其強烈的信願上,同時這種方法並不能保證每個人、每次都能輕而易舉地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因而並不普遍適合大多數人;
§ 第二 先從物質世界下手,然後進入調整思維狀態:這裡的從物質世界下手,當然同樣不可能是改變外部的物質世界,而只能是改變身體這個小宇宙的覺受;因為心物一體,所以思維的衍生狀態和身體的物質特性是一一對應的,只要能夠改變身體這個物質體,讓身體這種物質達到一定水準,這樣就能讓思維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當思維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也就是達到能夠基本駕馭的層次,然後再在思維上下功夫,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思維提高到更加高級的層次;
以上兩種方法,適合於從來沒有回歸過思維根本狀態的實證人員。對於那些已經能夠輕易回歸思維根本狀態的人來說,他們是通過與思維根本狀態,也就是與物質原始狀態的特性相應的方法,回歸根本狀態的。
怎樣改變身體這個物質體呢?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一 觀手:目的是從點下手,以點帶面,整體突破。
為什麼要觀手呢?身體的哪個部位最容易引起人的專注力,那裡就是最佳突破點,這同樣是因為心物一體。因為心物一體,所以這時候能夠集中注意力,自然就能夠儘快的改變物質狀態。而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沒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實證上的突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善於運用思維的獵奇心理。我們的思維在現在這個狀態,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獵奇,尋求刺激。有的人往往認為這是一個壞事,所以總是想盡辦法壓制思維的這個特徵。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取捨完全存乎一心。只要善加利用,一件看似很不好的事情,卻往往能變成極大的好事。這就像壞孩子也有金子般發光的一面。在這裡,我們正是通過利用思維的這個特徵,從而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讓身體這個物質體得到改變,並因此使思維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身體上的感覺,往往最能引起思維的關注,人類總是非常重視自己的身體的。如果能從身體的覺受上下手,就很容易讓思維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層次。然而,身體有很多部位,不可能所有的部位都能很容易就引起思維的專注度。這裡我們選擇手作為突破點。因為手與心最相應,我們總愛說“心靈手巧”,而不說心靈腳巧,就是這個原因。在生活中,你總會看到人們在激情演說的時候,總是控制不住地要調動手來配合自己的邏輯思維。正是因為手和心最相應,因此,如果從改變手的物質特性入手,就很容易達到改變思維的目的。
怎樣改變手的物質特性呢?中醫學理論體系告訴我們:人體是一個氣化身,是由氣這種精微物質構成的。同時,中醫學認為:意者,氣也。所以,只要讓意念集中在手上,手的物質特性自然會發生變化。你將觀察到手慢慢發麻、發脹,這是氣機發生聚變的表現。中醫學理論體系告訴我們:氣有餘便是火。隨著麻脹感不斷增強,也就是氣不斷聚集,很快你將感到熱的升起。這種熱將越來越強烈。為了使這種物質的改變在動態中也能保持,我們採用以下方法:兩手相對,觀察兩手氣機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通過以上方法,我們改變了身體這個物質體的局部物質狀態,做到了一點突破。以此為基礎,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把這種經驗推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從而改變整個身體的物質形態。隨著整個身體物質狀態的改變,身體的覺受將會消失,這時候思維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能夠駕馭的層次。
當我們能夠駕馭我們的思維的時候,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把思維提高到更加高級的狀態,甚至是思維的根本狀態。
二 觀察呼吸:
觀察呼吸的重要性:醫學理論告訴我們:陽氣者,因而上,衛外者也。所謂衛外,就是展現功能,是氣的活動和應用。觀手正是為了應用氣機,為了能夠靈活地調動氣機。因而觀手屬於氣機的衛外功能。氣機進行功能活動的過程,也是消耗能量的過程。如果氣機經常進行消耗性活動,而沒有補充,沒有修養生息的機會,最終會導致嚴重的氣虛等病變。
人體有一套自我保護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機制,這就是睡眠。睡眠時,氣機收斂下潛,休養生息,補充消耗。待到消耗得到補充恢復後,重新開始衛外功能。然而,由於人們平時處於忙碌的生活,往往導致睡眠品質不高,尤其是處於現在這種思維狀態,身體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氣機無法真正得到恢復補充,更談不上讓氣機充盈了。為了讓氣機達到高度充盈,從而儘快突破身體這一關,我們選擇觀呼吸。通過觀呼吸,讓氣機收斂下潛,得到恢復充盈。(從物質角度論觀呼吸)
疾病的發病機制:在現在這種思維的衍生狀態,我們的思維總是處在不斷地獵奇和比較中,這就導致我們的思維始終紛繁複雜,無法真正平靜。由於心物是一體的,當思維處於紛紛擾擾中,身體的氣機必然處於紛亂狀態,這就無法避免的會產生各種疾病。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身心兩個方面的疾病,就是因為我們處在思維的衍生狀態的原因。如果能夠跳出思維的衍生狀態,身心就會得到調整和恢復。
(從思維角度論觀呼吸)
怎樣才能跳出思維的衍生狀態呢?很顯然,當思維還處在獵奇和比較的狀態時,思維必然象猿猴一樣,到處奔突,無法安寧,這樣我們是無法跳出思維的衍生狀態的。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首先選擇一個思維物件,讓思維無法四處奔突。在這裡我們同樣選擇呼吸作為觀察物件。
總之,無論從氣機的自身生理機制還是疾病的發病機制,我們都選擇觀呼吸作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同樣還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 呼吸比較規律,不會引起思維的起伏紛亂;
2 呼吸無任何特殊意義,所以不容易引起邏輯思維,思維不容易進入相續狀態;
3 呼吸是身體的一種特徵,是身體氣機變化的一個表現,觀察呼吸能夠直接改變人體氣機運行生化,讓氣機達到一個穩定狀態,從而達到休養生息的效果;
在選擇思維物件的時候,我們通常要求所選擇的思維物件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A 所選擇的思維物件必須能夠引起我們的專注,比如比較喜歡的(如打太極拳、寫毛筆字等)、比較複雜有難度的(如觀腹式呼吸等)、比較痛苦的(如腿痛等),等等。這些觀察物件能夠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從而能夠儘快解決散亂和昏沉問題;
B 所選擇的物件能夠引發柔軟心:這是因為柔軟心能夠產生定力。
C 所選擇的物件難以讓人展開邏輯思維:這樣思維就不容易進入相續性;
和這三個條件相比較,很顯然,觀察呼吸最容易滿足C條件,因為呼吸有規律同時沒有特殊意義,這樣就難以展開邏輯思維;
怎樣才能滿足A、B兩個條件呢?我們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 對呼吸的整個過程,我們僅僅選擇腹部的變化作為觀察物件,因為觀察腹部變化有一定難度,初學者會覺得比較複雜、比較困難,這恰恰是最有利的地方,因為當你從事一項比較複雜的工作時,你自然不會散亂,當然更不會昏沉,這樣就滿足了A條件;同時,觀察呼吸的任何其他細節,最終都必然過渡到腹式呼吸,也就是說,腹式呼吸是最後的落腳點,我們直接從腹式呼吸下手,就是一上來直接從根本做起,這樣,就能更加快捷的出現效果;這是我們選擇觀腹式呼吸的另一個原因。
第二 怎樣滿足B條件呢?我們的同志在勤苦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些很有效果的方法,比如觀想腹部是一個可愛的小孩子在熟睡中甜美呼吸。認真觀想孩子熟睡時的可愛模樣和呼吸的深沉甜美,這樣自然就能產生柔軟心,因為柔軟心的升起,自然就會產生定力,同時排除了緊張心理。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實踐告訴我們,只要勤奮努力,就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來。
通過採取以上措施,很快就解決了腹式呼吸問題,解決了氣機的休養生息問題,為下一步直接在思維上下功夫打下了堅實的物質(身體)基礎。
基礎打牢了,自然就能非常快速地突破身體這一關,同時,為以後每天、每座都能進入高層次思維狀態解決了最大的攔路虎。只要能夠經常性地輕而易舉地進入高層次思維狀態,我們就不會被這個世界的各種誘惑所吸引,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退步和退心的問題。這樣,最終的成功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變成實實在在的指日可待的美好未來了。
對第一、第二的小結:
通過觀呼吸,我們完成了氣機的充盈問題;
通過觀手,我們完成了氣機的應用問題;
在這個階段,為了儘快取得突破,我們選擇臥姿作為這一階段的主要姿勢。這是因為在躺著的時候,最容易放鬆,初學者能夠擺脫身體的不適,有利於集中注意力於觀察的對象。事實證明,即使毫無基礎的初學者,也能通過這種方法讓自己很快很輕易地集中注意力觀手或觀呼吸,並因此而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效果。隨著內氣的充盈和雙手熱脹感的增強,逐漸過渡到主要採用坐姿進行訓練。
第三 身體覺受的徹底解除: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往往只能通過兩種方法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
第一種方法:改變對時間的感覺,借助合適的外因,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
第二種方法:通過破壞思維衍生狀態的構成條件,從而回歸思維根本狀態;
前一種方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禪定。在不同的思維狀態,人們對時間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我們閉上眼觀想水滴從房檐落下到達地面這麼一個短暫的過程,不同人所用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經過嚴格專業化訓練的人在觀察這個過程的時候,所用的時間會遠遠超過一般人所用的時間。正是因為不同思維狀態的人,對時間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能夠通過改變對時間的感覺,從而讓思維達到較高的狀態。
第二種方法,我們通常稱之為“觀心”。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的衍生狀態,它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樣,也是由條件構成的,因此只要破壞它的構成條件,就能達到破壞思維衍生狀態,讓思維回歸根本狀態的目的。我們現在的思維衍生狀態,是由哪些條件構成的呢?它主要由兩個條件構成,一個是能思維的本體,另一個就是所思維的物件。我們通過破壞所思維的物件,讓思維失去思維物件,這樣就能達到破壞思維衍生狀態的目的,這就是貫穿整個觀心過程的“放下”的方法。所謂“放下”,換個說法就是破壞思維物件。
在這兩種方法中,我們選擇第二種方法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這是因為第一種方法往往會產生許多美好的反應,學者常常因為沉迷於這種美好的體驗而失去靈敏的覺知心,因而總是不得不借助合適的外因達到回歸思維根本狀態的目的。然而合適的外因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許多人甚至會因此而空過一生。而第二種方法就不同了,它有很強的自主性,學者完全能夠自主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
用第二種方法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關鍵在於兩點:一是選擇合適的思維物件,二是要有頑強的意志和堅定不移的決心。
我們選擇觀察身體的痛苦作為首要觀察物件。身體的覺受分為苦和樂兩種覺受,樂的覺受往往讓人產生迷戀,不願放棄,從而無法達到觀心的目的。而苦的覺受就不同了,人們往往急於放棄這種覺受,因而不僅會很精進、很專心,無法散亂和昏沉,尤其重要的是,在放棄這種苦的覺受的過程中,會深深地體會無我的意義。這是因為在與苦覺受的鬥爭中,如果採用對抗的方法,反而會使痛苦更加明顯,相反,如果採用無我的觀法,就能很明顯地減輕痛苦,甚至快速地消除痛苦。
在這裡,我們需要有正確的觀念,那就是觀察身體覺受的過程就是觀心的過程,就是破壞思維衍生狀態的過程,就是回歸思維根本狀態的過程。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觀心,其實就是觀察思維的物件,破壞思維的物件,放下思維的物件。在這裡,身體的覺受就是思維觀察的物件,排除覺受的過程就是放下思維物件、破壞思維衍生狀態的過程。教條主義者們總是狹義地認為只有觀念頭才是觀心。事實上,我們思維衍生狀態中的哪一個念頭不是和具體的事、具體的人相聯繫的呢?難道和身體覺受相聯繫的念頭就不是念頭嗎?因此,學者千萬不要頭上安頭,戴著眼鏡找眼鏡。
隨著身體感覺的漸漸消失,思維逐漸提高到一個層次,達到一個相對平靜的狀態,這時候已經能夠不再走神,已經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到念頭的生滅,已經能夠做自己的主人,已經能夠輕鬆地駕馭自己的思維。此時雖然不再走神,但是念頭還是比較多,還是會呈現湧現的情況。這時候身體的覺受雖已消失,但是並不是說絲毫沒有了身體的感覺,還是會有極其微細的身體感覺。由於身體上苦的覺受已經消失,身體的感覺已經極其細微甚至感覺不到,因此不可能繼續觀察身體的覺受了。這時候就要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觀察物件,比如觀想打太極拳、寫毛筆字等等,只要所選擇的觀察物件符合我們所說的那三個條件就可以了。不過這時候如果選擇觀察念頭的生滅,也是很不錯的,而且更容易成功,因為這時候的念頭已經不容易逃跑了,尤其重要的是這時候的念頭很難展開邏輯相續性,當你決定放下這些念頭的時候,已經能夠比較容易和乾淨徹底地放下了,所以觀察起來已經不是很困難了。這時候只要耐心地用柔軟心觀察念頭、放下念頭,就能漸漸達到念頭不再湧現,念頭第一次象乖孩子一樣不再猴急猴急的,而是慢慢來,穩穩去。觀心已經變得非常輕鬆、非常容易。到了這個時候,會有一種明顯的清明、輕靈升起,身體的感覺真正徹底消失,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感覺。一種擺脫身體束縛的前所未有的美妙感覺悠然升起。這種感覺將是終生難忘的。到了這個時候,實證路上的基礎工作徹底結束,以後的路程將會非常輕鬆、非常容易,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已經指日可待。